發布時間:2025-09-23
來源:易聯起航、國家醫保局
國家醫保局于2025年9月12日召開醫保醫用耗材分類規則解讀會,重點介紹醫保醫用耗材信息數據庫的建設、應用及優化調整情況。
會議詳細解讀了血管介入支架等七類醫用耗材的分類調整規則,強調通過統一分類編碼實現醫保管理標準化、精細化。目前,國家醫保耗材編碼數據庫已覆蓋1.5萬家企業、9.16萬張注冊證,優化后的分類解決了識別難、區分難、管理難問題,為價格監測、招標采購和醫保支付提供支撐。在地方對接上,要求9月底前全面落地實施,各地可設置不超過三個月的過渡期。
醫保耗材標準化建設背景與意義
01
醫療保障標準化是醫保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支撐,醫保信息業務編碼統一是臨床規范使用、企業創新和醫保高效運行的基礎。
醫用耗材因分類難度大、規格型號復雜、涉及企業多,成為醫保編碼中的"硬骨頭"。國家醫保局自2018年組建以來,堅持高站位推進醫保標準化和信息化,2022年3月建成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臺,統一了23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
醫保醫用耗材分類代碼的建立解決了同物異名、異物同名問題,助力價格監測工作精準化。以藥物洗脫冠脈支架為例,通過分類代碼前15位可精準鎖定13個廠家生產的37個注冊證、1658個規格型號的產品,實現價格監測。
醫保耗材信息數據庫建設與應用
02
數據庫基本情況:根據2019年發布的編碼規則和方法建立,堅持"建庫有依據、內容有分類、數據有標準"原則,涵蓋17個一級分類、174個二級分類、1046個三級分類和8962個材質規格分類。
動態維護機制:企業可通過國家醫保信息平臺填報維護產品信息,國家醫保局定期收集、組織專家論證后統一發布。
數據規模:截至2025年8月底,已發布耗材分類代碼10.36萬條,涵蓋1.5萬家企業、9.16萬張注冊證、14.09萬件單件產品、1337.96萬個規格型號。
全國應用情況:2022年3月隨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臺在31個省份和兵團落地,實現縱向全貫通(國家-省-市-縣)和橫向全覆蓋(醫保改革、管理、服務等領域)。
7類醫用耗材分類優化與調整情況
03
2024年11月,國家醫保局組織專家啟動“醫保醫用耗材分類”的修訂工作并公開征求意見。
2025年4月,國家醫保局發布《血管介入支架等7類醫用耗材分類與代碼及醫保通用名》,首次對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非血管介入支架、非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人工器官、植入式心臟節律管理器等七大類耗材進行醫保通用名賦碼,并在修訂中形成了更精簡、聚焦的目錄體系。
具體來看:
一級分類:從7項縮減為4項;
二級分類:從22項縮減為21項,其中5項發生變更;
三級分類:由115項調整為104項,合并17項、變更45項、調減13項;材質特征分類調整幅度較大,從622項大幅縮減為416項。
中國社會保障協會項目組專家介紹,修訂調整原則主要有:
填補分類空白,刪除數據庫中無產品申報的冗余分類;
根據臨床和醫保管理需求,區分差異較大的產品特征;
規范分類名稱,與藥監部門分類目錄保持一致。
如:植入式心衰監測器,最初設置了分類,但經過五六年的維護工作,始終沒有具體產品在數據庫填報。因此在此次調整的過程,綜合專家意見,將其從分類當中刪除。膽道支架中的不銹鋼材質同樣是如此。
對于藥監部門已經有產品注冊備案證,但在數據庫當中找不到合適分類的,此次經過專家論證,增加了相關的三級分類或者是材質特征。比如輸尿管,封堵球囊導管。
此外,此次調整也注重臨床實證與支付價值。對于醫保支付管理價值差異較大的,當前未做區分的,此次予以了調增。比如:賁門球囊擴張導管,其注冊證和說明書均有單級和多級的特征,且在球囊導管里屬于共性的一個特征。而“注氣體”與“注液體”的特征在大多數注冊證中難以區分,因此將該兩種聚合物特征合并成統一的材質聚合物,在醫保支付中不予區分。
另外,還考慮到結合藥監的相關規范性文件,對二級分類、三級分類的名稱進行規范。如起搏器類材料,在原二級分類下,還包括除顫器,導線等產品,現為了實現更好的產品覆蓋,參考了藥監部門的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把名稱規范為植入式心臟節律管理材料。
后續工作落地與規劃
04
七類醫用耗材醫保編碼分類調整是國家醫保局今年開展的工作,國家醫保局要求各地在9月底前全面落地實施。目前距最后期限不足一個月,未完成省份正加緊趕工中。
為確保平穩過渡,醫保局明確三項要求:一是各地應設置不超過三個月的過渡期;二是過渡期內新舊編碼可并行使用;三是過渡期結束后必須全面啟用新編碼,確保醫保業務標準的統一性、規范性與權威性。
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繼續組織力量推進其他醫保醫用耗材分類修訂優化工作。目前,骨科植入類耗材調整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將適時發布。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所有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所涉及的信息、觀點或建議均不構成具體決策依據。本公眾號對文中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且不承擔因使用本公眾號內容而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責任。若文章引用或轉載了其他來源的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單位所有。如涉及侵權或內容不當,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盡快處理。